襄樊之戰:既是關羽的殞身之戰,也是關羽的成聖之戰
提到三國,大家一定都很熟悉,一部《三國演義》將波瀾壯闊的三國時代展現給了世人,自此以後,三國成了每個談歷史的人必定要提到的一段故事。到了現代,甚至連歌手們也將三國寫進了流行歌曲之中,比如林俊傑的歌"曹操"裡面就有一句歌詞,東漢末年分三國,烽火連天不休。
其實,這句話對三國的刻畫十分到位,是個十分完整的概括,三國,就是一個群雄逐鹿的時代,這個時代里蘊含著大量的複雜成分,它有波詭雲譎的權術鬥爭,又有殘酷藝術的戰爭法則,這就是一幕盛大的歷史劇,每一階段都有不同的演員。
有些人一上場是群演,而到了某一階段卻又成了主角,有些人一開始光芒萬丈不可一世,可到了某一天,生涯卻又戛然而止草草退場,他們有人是智謀過人的帝王之才,也有的是斬將殺伐的曠古名將。
那麼今天,筆者要提到的這位,就是一位曠古名將,我們首先不說這是誰,先說說他的特點,鬍子長,經常愛閉眼睛,但睜了眼睛就要出事,壽命差一點就到花甲之年,算長壽了,活著的時候已經很出名了,被譽為萬人敵。但是卻在死去後數百年直接成了那個時代的符號甚至沒有人和他比肩,成了中國人民心中公認的武聖人,不僅如此,中國人民還讓他在死後玩兒了一把跨界,成了財神爺。
沒錯,我們今天要說的這位曠古名將,就是關羽,當世被稱為"萬人敵"、"美髯公",字雲長,這一輩子有多半輩子都在沙場馳騁,也幾乎伴隨了劉備的整個生涯,劉備前期失敗,很少分兵。
但只要分了兵,毋庸置疑,這兵肯定直接分給關羽帶著,這是蜀漢政權中唯一一個能夠獨當一面的大帥,也是毫無疑問的蜀漢第一大將,可就算榮譽如此之多,他也無法違背陰陽對調,風水輪轉。有個詞叫舟滿則覆,水滿則溢,關羽的情況即是如此,他就在自己人生達到巔峰的時候突然隕落,快的令人猝不及防。
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關羽的巔峰之戰——襄樊戰役。這場戰爭發生於公元219年,也就是建安二十四年,這一年,在歷史上註定不凡,五月,劉備擊敗曹操,經過血戰奪取漢中,兵鋒直指關隴,蜀漢政權佔領荊益,諸葛亮的隆中對似乎即將實現,而在東邊,孫權雖然打不下合肥,但是依然牽制了曹軍大批兵力,此時,作為荊州都督的關羽對天下局勢做出了判斷,他認為曹操目前的注意力不在自己身邊,這是個進攻的絕佳機會,於是,關羽揮兵北上,攻打襄樊,襄樊之戰由此爆發。
這場戰役三國迷們都很熟悉,筆者大體上將其分為了兩個階段,其一,關羽的進攻階段,這個階段里,關羽的部隊勢如破竹,曹操一看慌了,曹仁怕是頂不住,所以派了于禁龐德帶兵救援。
但是時至八月,大雨不斷,漢江洪流滾滾,樊城北部的低洼地勢導致於禁和龐德部隊盡數被淹,本就是北方軍隊,不擅長水戰,何況是被淹了呢?於是不出意外的,于禁戰敗投降,這就造就了古今聞名的水淹七軍。看起來,老天都在幫關羽,曹操嚇得差點遷都。
不過好在,很快迎來了戰役第二階段,關羽受阻階段。樊城,這畢竟是一座城池,還是曹魏政權長期經營的要塞,自然不好打,但即便如此,看著關羽如此恐怖,曹仁也想退兵了,不過此時,滿寵勸住了他。
終於,曹仁防守到了徐晃抵達,樊城之圍終於解了,關羽此時一臉黑線,就這麼敗了?不,還沒完。在關羽不斷向前線調兵的時候,呂蒙陸遜等人在孫權的命令下發兵偷襲荊州,糜芳、士仁直接投降,關羽這下連老家都沒了,可謂一個慘字。不過劉備發現勢頭不對時,已經讓劉封和孟達去救援關羽,但是二人密不發兵,就看著關羽涼在了麥城。可憐一代武聖,就這麼退出了歷史舞台。
三國演義中講,關羽是"大意失荊州",但其實,筆者認為,這不是大意,原因如下。
其一,孫劉聯盟本就不穩。丘吉爾有句話講的好,叫"沒有永恆的朋友,只有永恆的利益。"放在國家上更是如此,在實力平衡遭到打破的情況下,本來是盟友的一方很可能變成敵人,尤其是在三足鼎立的情況下,此言更驗,由於此時,劉備的勢力已經危及到了共同敵人曹操是否存在的問題,而在曹操被消滅後,孫權必然是要被消滅的,所以孫權必然和曹操結盟共同對付劉備。
其二,關羽是孤軍。孤軍的力量十分單薄,滿打滿算,關於最多在正史上出兵也就2萬人,在只有拖累沒有策應的情況下,哪裡有可能對付曹操堅固的襄樊呢?只能寄希望於老天爺開恩和敵人心理崩潰不戰自退,然而,滿寵的存在使這一切都成了泡影。
其三,關羽的性格缺陷和優柔寡斷的戰略。本來,在水淹七軍過後還不能打下樊城,關羽就應該思考退路了,但關羽沒有,在徐晃來了之後他都一直在和曹軍相持,進攻方兵力現在本就不佔優勢,更何況還有一座堅城呢?而且關羽性格驕傲自大,對於呂蒙和陸遜也沒放在心上,這也導致了他最終的失敗。
因此,關羽的失敗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不過遺憾的才是最美的,將軍戰死沙場未嘗不是最好的歸宿,至少,他在後世因此坐實了武聖的名號。可惜,對於劉備集團而言,荊州的失去徹底斷送了蜀漢統一天下的能力,劉備對此怕是也會在心裡長嘆一聲:成也關羽,敗也關羽了。
襄樊之戰:既是關羽的殞身之戰,也是關羽的成聖之戰
襄樊之戰:既是關羽的殞身之戰,也是關羽的成聖之戰
提到三國,大家一定都很熟悉,一部《三國演義》將波瀾壯闊的三國時代展現給了世人,自此以後,三國成了每個談歷史的人必定要提到的一段故事。到了現代,甚至連歌手們也將三國寫進了流行歌曲之中,比如林俊傑的歌"曹操"裡面就有一句歌詞,東漢末年分三國,烽火連天不休。
其實,這句話對三國的刻畫十分到位,是個十分完整的概括,三國,就是一個群雄逐鹿的時代,這個時代里蘊含著大量的複雜成分,它有波詭雲譎的權術鬥爭,又有殘酷藝術的戰爭法則,這就是一幕盛大的歷史劇,每一階段都有不同的演員。
有些人一上場是群演,而到了某一階段卻又成了主角,有些人一開始光芒萬丈不可一世,可到了某一天,生涯卻又戛然而止草草退場,他們有人是智謀過人的帝王之才,也有的是斬將殺伐的曠古名將。
那麼今天,筆者要提到的這位,就是一位曠古名將,我們首先不說這是誰,先說說他的特點,鬍子長,經常愛閉眼睛,但睜了眼睛就要出事,壽命差一點就到花甲之年,算長壽了,活著的時候已經很出名了,被譽為萬人敵。但是卻在死去後數百年直接成了那個時代的符號甚至沒有人和他比肩,成了中國人民心中公認的武聖人,不僅如此,中國人民還讓他在死後玩兒了一把跨界,成了財神爺。
沒錯,我們今天要說的這位曠古名將,就是關羽,當世被稱為"萬人敵"、"美髯公",字雲長,這一輩子有多半輩子都在沙場馳騁,也幾乎伴隨了劉備的整個生涯,劉備前期失敗,很少分兵。
但只要分了兵,毋庸置疑,這兵肯定直接分給關羽帶著,這是蜀漢政權中唯一一個能夠獨當一面的大帥,也是毫無疑問的蜀漢第一大將,可就算榮譽如此之多,他也無法違背陰陽對調,風水輪轉。有個詞叫舟滿則覆,水滿則溢,關羽的情況即是如此,他就在自己人生達到巔峰的時候突然隕落,快的令人猝不及防。
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關羽的巔峰之戰——襄樊戰役。這場戰爭發生於公元219年,也就是建安二十四年,這一年,在歷史上註定不凡,五月,劉備擊敗曹操,經過血戰奪取漢中,兵鋒直指關隴,蜀漢政權佔領荊益,諸葛亮的隆中對似乎即將實現,而在東邊,孫權雖然打不下合肥,但是依然牽制了曹軍大批兵力,此時,作為荊州都督的關羽對天下局勢做出了判斷,他認為曹操目前的注意力不在自己身邊,這是個進攻的絕佳機會,於是,關羽揮兵北上,攻打襄樊,襄樊之戰由此爆發。
這場戰役三國迷們都很熟悉,筆者大體上將其分為了兩個階段,其一,關羽的進攻階段,這個階段里,關羽的部隊勢如破竹,曹操一看慌了,曹仁怕是頂不住,所以派了于禁龐德帶兵救援。
但是時至八月,大雨不斷,漢江洪流滾滾,樊城北部的低洼地勢導致於禁和龐德部隊盡數被淹,本就是北方軍隊,不擅長水戰,何況是被淹了呢?於是不出意外的,于禁戰敗投降,這就造就了古今聞名的水淹七軍。看起來,老天都在幫關羽,曹操嚇得差點遷都。
不過好在,很快迎來了戰役第二階段,關羽受阻階段。樊城,這畢竟是一座城池,還是曹魏政權長期經營的要塞,自然不好打,但即便如此,看著關羽如此恐怖,曹仁也想退兵了,不過此時,滿寵勸住了他。
終於,曹仁防守到了徐晃抵達,樊城之圍終於解了,關羽此時一臉黑線,就這麼敗了?不,還沒完。在關羽不斷向前線調兵的時候,呂蒙陸遜等人在孫權的命令下發兵偷襲荊州,糜芳、士仁直接投降,關羽這下連老家都沒了,可謂一個慘字。不過劉備發現勢頭不對時,已經讓劉封和孟達去救援關羽,但是二人密不發兵,就看著關羽涼在了麥城。可憐一代武聖,就這麼退出了歷史舞台。
三國演義中講,關羽是"大意失荊州",但其實,筆者認為,這不是大意,原因如下。
其一,孫劉聯盟本就不穩。丘吉爾有句話講的好,叫"沒有永恆的朋友,只有永恆的利益。"放在國家上更是如此,在實力平衡遭到打破的情況下,本來是盟友的一方很可能變成敵人,尤其是在三足鼎立的情況下,此言更驗,由於此時,劉備的勢力已經危及到了共同敵人曹操是否存在的問題,而在曹操被消滅後,孫權必然是要被消滅的,所以孫權必然和曹操結盟共同對付劉備。
其二,關羽是孤軍。孤軍的力量十分單薄,滿打滿算,關於最多在正史上出兵也就2萬人,在只有拖累沒有策應的情況下,哪裡有可能對付曹操堅固的襄樊呢?只能寄希望於老天爺開恩和敵人心理崩潰不戰自退,然而,滿寵的存在使這一切都成了泡影。
其三,關羽的性格缺陷和優柔寡斷的戰略。本來,在水淹七軍過後還不能打下樊城,關羽就應該思考退路了,但關羽沒有,在徐晃來了之後他都一直在和曹軍相持,進攻方兵力現在本就不佔優勢,更何況還有一座堅城呢?而且關羽性格驕傲自大,對於呂蒙和陸遜也沒放在心上,這也導致了他最終的失敗。
因此,關羽的失敗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不過遺憾的才是最美的,將軍戰死沙場未嘗不是最好的歸宿,至少,他在後世因此坐實了武聖的名號。可惜,對於劉備集團而言,荊州的失去徹底斷送了蜀漢統一天下的能力,劉備對此怕是也會在心裡長嘆一聲:成也關羽,敗也關羽了。